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23排行榜 > 综合 > 正文

鬼魂的盛宴:探索阿根廷作家的色彩与空间之谜

时间:2020-08-24 16:07:53

相关推荐

《邀你参加鬼魂的盛宴+看阿根廷作家的色彩与空间之谜》是一场融合文学与艺术的独特盛会。活动将以鬼魂的盛宴为主题,呈现出神秘、浪漫的氛围,邀请您共同探索鬼魂的奇幻世界。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一起探寻阿根廷作家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色彩与空间之谜,感受艺术的魅力与深度。活动中将有文学讨论、艺术展示、互动游戏等环节,让您全方位地领略文学和艺术的魅力。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艺术迷,都将在这场盛宴中找到心灵的净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独特的体验。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一同探索鬼魂的神秘世界,揭开阿根廷作家作品的色彩与空间之谜。

罗贝托·波拉尼奥说过:塞萨尔·艾拉是个古怪的人,但他确实是当代极少数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人们一旦开始阅读艾拉的作品,就必然会手不释卷。

▲阅读中的塞萨尔·艾拉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就出自塞萨尔·艾拉之手——《鬼魂的盛宴》以智利为文化背景,讲述的是年轻姑娘帕特莉收到一群鬼魂的邀约,午夜12点从高楼跃下赴宴的故事。

“狂欢即死去”,艾拉的这种充满戏谑的死亡意识贯穿《鬼魂的盛宴》全文。奇妙的是,故事的行文并未给人以消极、灰暗、愁云密布的萧条感,反而是被生活在智利的南美居民欢度节庆的场景所充斥。纵观全文,读者们甚至连一丝忧愁也找不到。女主人公帕特莉的纵身一跃被描绘得如此优美,就仿佛是盛装出席宴会的姑娘。

小说虽然没有紧凑线性的叙事结构,但其发散性的漫谈和随想可以触及到心灵的各种角落,故而不同立场、阶层、性别、年纪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寻找到情感的契合点。故事中反复提及到“盛放的烟花”昭示了生命怒放,而这正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潜藏在心底的渴求。

来吧,赴宴

《鬼魂的盛宴》

(阿根廷)塞萨尔·艾拉 着 于施洋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6月

另一想象“鬼故事”的方式

15岁的小女孩,一群鬼魂,新年聚会。这样的设定,你会想到什么?

女孩通过坠楼式的死亡献祭,完成鬼魂的邀约。除去坠楼的因素,这样的故事若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乃至欧洲的哥特小说中并不会让人感到新奇。尤其在奥斯卡·王尔德(《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坎特维尔幽灵》等)的作品中,相似题材的内涵裹挟在成长小说的框架内,充斥着道德训诫或感官刺激。亦如多数哥特小说一样,这类故事的基调是幽深、阴冷的,场景往往是封闭的古堡或者密不透风的地下室。

塞萨尔·艾拉的《鬼魂的盛宴》无意重复这一哥特文学传统。故事虽然具有家族式的背景,但这个背景较为稀薄,没有悠久的渊源,没有家族式的诅咒,没有纹章盾上的尘埃,故事里的家族只是一个给有钱人看管楼房的门房。鬼魂与主人公之前既没有恩怨,也没有直接的诱惑,甚至,尽管他们造型独特——除了关键部位外,全身赤裸,通体雪白——但他们的出现,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惊讶,更像是房屋里的装饰背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小说给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想象“鬼故事”的方式:相对于阴冷的荒原,这里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尽管新年将至,但依旧炎热;相对于封闭的场景,这里是一座还未建成的大楼。升温的氛围,敞开的空间,鬼魂不再在幽闭的环境中给予青少年某种奇观或刺激,显然具有别样的意味。

TNT剧院巡演《坎特维尔城堡的幽灵》剧照

“写作神话”里的创意设计师

艾拉是一位高产的小说家。不仅高产,而且优产。从他交出的80多部小说清单中可以发现,这位出生于1949年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小说,所涉及的领域也层出不穷,难怪经常有人拿他与同胞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相比。当然,相比阿根廷文学双子星,艾拉有他自己的使命,也有他自己的创作习惯。他在咖啡馆创作,纯即兴,不修改,时常喜欢把精神导师、诗人奥斯瓦尔多·兰博基尼(Osvaldo Lamborghi)的座右铭“先出版,后写作”挂在嘴边,给人留下一种类似“写作神话”的印象。但艾拉不是狄更斯式的故事连载作坊主,也不是巴尔扎克式文学大厦的独立承包商,更像是个体的创意设计师。

《鬼魂的盛宴》是艾拉“设计”出的一部奇特的小说,它的独特性体现在概念式的类比中,更像是一则晦涩的现代寓言。但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利用小说的驱壳进行概念演绎,一切原材料依旧源自小说自身的框架。如何在类比关系中定位小说的空间和时间、场景和人物,成了阅读这部小说的关键。

小说可以大致分为内外两个空间。外部空间主要指的是小说展开的主要场所:一幢即将竣工的大楼。内部空间指的是,“看管”楼房的家庭里15岁的小女孩帕特莉所构建的梦境,以及唐突地遇见并接受鬼魂的邀约前后的心理活动。这两个空间以“建筑”作为隐喻,展开类比关系。

帕特莉在一座没有竣工的房子顶楼,加盖了有关这座房子本身的一层午后清梦。她的梦具有某种延展性和过滤性,一方面延展开了这座房子的物理属性,另一方面过滤掉了房屋的人为属性,使得整座房子在“发梦”机制下,变成了建筑和空间的内涵承载。艾拉在描述这个梦境时,其实已经道破了整个空间类比的核心,它内嵌于房子的三种状态:“将完成状态”“已完成状态”,以及夹在两者之间的“未完成状态”之中。而恰恰是这个“未完成状态”成了帕特莉的造梦机制。艾拉对“未完成状态”颇为着迷,花费了一番笔墨,企图说明这个状态的真正内涵。通过一系列“类比”,作者推演出了包含电影创作、文学创作之间的“未完成状态”。

“将完成状态”指的是按照特定的构思、满足特定的条件之后,事物呈现出来的样貌,比如,完工的建筑,拍摄成型的电影等等。而“已完成状态”指的是,一栋房子完成的部分,如帕特莉一家所照看的这个房子一样,而真正关键的“未完成部分”,它指的是一种构思和付诸实践过程中的悬停状态。比如,在小说作者看来,人人都可以拍电影,但因为设备、人力、昂贵的工具等,人们停留在空想阶段,也就是一种“未完成状态”。

在梦中展开人类学的田野考察

但文学的生产方式特别简单,一张纸或者一支笔,抑或一台电脑就可以落实,因此作者艾拉认为文学是真正将“未做”和“已做”交融在一起的一门艺术形式。至此,反观主人公所处的这栋将完成的大楼,其本身也包含“已完成部分”(各位业主和设计师精打细算地空间布置和景观设置)和“将完成的部分”(有钱人对可能占有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打算),但读者可以发现,若不是帕特莉的一场梦,整座房屋就只是一座等待竣工的寻常大楼而已,不具有创造性。

正是因为这一场恢宏的梦境,作者赋予了这座建筑以文学叙事的基础,它来源于两个关键性的推演:第一,作者大胆地在帕特莉的梦中进行了一系列基于人类学田野考察:俾格米人布须曼人房屋的环形布局、祖鲁人房屋的“凹型”布局等,从而揭示出这些游牧民族建构房屋的共同点:无论环形也好,凹面也罢,其中心具有“未完成性”,正是这种中心的“未完成性”,其象征意义决定了整个族群的礼仪和生活准则。由此来看,帕特莉在房屋顶楼的这一场梦,也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这座房子构造了一个类似游牧民族建筑的“中心”,凸显了其“未完成性”。

“未完成状态”既然具有文学性,那么,这种文学性就体现再其塑造的“即刻性”之中,一切材料、景观、领土,无论来自“建筑”还是“梦境”,都具有了一种空间上的压缩感,它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中,永远向各种可能性敞开,从而挤掉了其中的“时间性”。一言以蔽之,一场梦给予了一栋楼以永恒性。整部小说的时间设定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新年即将到来,属于一个新旧相较的时刻。因此这个时刻也是集合了“将完成状态”“已完成状态”和“未完成状态”的典型时刻,因为帕特莉的一场梦,使得整部小说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之间获得了永恒性。

在色彩与空间的类比中达到永恒

而《鬼魂的盛宴》里的人物和场景也体现在类比关系之中。小说一开始,人物走马观花式地一个个登场,各自喧哗着,各自盘算着,艾拉的笔调让读者很难对每一个个体进行定位,从而有一种阅读上的眩晕感,而在这种眩晕感中鬼魂悄然登场。

没有恐怖的排场,也没有惊吓的入场,鬼魂就在人群里。他们若无其事,唯一能标识他们的就是全身的雪白色。但是,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帕特莉一家的穿着也具有“白色”的类比性。这家人的母亲埃莉萨喜欢“漂白”衣物,这成了她的消遣,全家人的衣物在大量的肥皂和漂白剂的洗涤下,不管买来时候是什么颜色,全都会褪色,相比于先前一个个走马观花登场的有钱人的亮丽衣色,这家人因为衣服的褪色,从而也成了一群“鬼魂”。

简言之,整部小说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白色”的类比关系,鬼魂之于这个家庭,就像这个家庭之于有钱人。鬼魂暂居于此,就像这家人为有钱人暂时看管房子一样,都是处于“未完成性”之中。这种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随即在场景中得到了统一,埃莉萨一家要举办迎接新年的晚宴,一整天都筹备,而恰恰在准备的过程中,鬼魂向女儿帕特莉发出邀约,也要举行一场宴会。当然,这场宴会的准入标准,必须是死亡。由此一来,这场宴会就像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一样(事实上,埃莉萨筹备晚宴的过程和内心与假想出来的闺蜜之间的对话,与达洛维夫人之间有相似之处,若做一番细细的对比,想必也有另一番趣味)成了事关生死的一场庆典。

时间和空间上的类比,外加人物和场景之间的类比,整部小说似乎都在构造一个时刻的永恒性,而当读者意识到一种时刻的永恒性时,其实就在体会作者在其中构造出的“时间的空间性”:一段可被固定住的时刻。若从少女帕特莉的成长来看,读者似乎可以说这是有关一个少女想要留住某一时刻的成长寓言;而若从有钱人与帕特莉一家的有关鬼魂的类比来看,整部小说似乎也在寓言式地建构一种社会关系,但至于这两对类比关系究竟在建构怎样的图景,读者可自行去判断,似乎艾拉在小说中也没有明确表明,他的语言,无论是描写和类比,似乎都在刻意制造一种跳跃感,让读者不拘泥于任何一段描写中,而将关注点放在段与段的关系里,或许这样,这部小说阅读中的“鬼魂”将浮现出来,从而获得更多阅读上的“未完成性”,恰恰是这种“未完成性”使得艾拉这部小说永远在召唤阅读的可能性。

《深港书评》

编辑 | 邓晓偲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鬼魂的盛宴:探索阿根廷作家的色彩与空间之谜》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揭秘所谓“南美大隧道”之谜

揭秘所谓“南美大隧道”之谜

...络和书籍中常见的故事的“原文”:1965年,50岁的阿根廷考古学家胡安·莫里茨来到厄瓜多尔,本来准备研究一下当地的各种部族以及人种学等。然而他在6月份的一次调查研究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来历不明的大隧...

2023-07-03

晋宁区昆阳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市培活动

晋宁区昆阳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市培活动

...的教育教学反思,真可谓是赶上了一台学习和教研的饕餮盛宴。高规格的培训活动,带来了前沿的教育信息,展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晋宁教师的视野,更为晋宁教师提供了深入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好样...

2024-02-05

诺兰解锁小径分叉的花园之谜

诺兰解锁小径分叉的花园之谜

...时间倒流、梦穿梭等概念,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燃脑的视听盛宴。然而,影片也难掩部分剧情细节和人物情感的薄弱之处,使得观众情感共鸣不够深刻。与此同时,《信条》中的花园谜更是让诺兰粉丝们纷纷猜测,一条小径是否会...

2024-03-24

花手绢:小班主题教案 手绘色彩盛宴

花手绢:小班主题教案 手绘色彩盛宴

教案简介: 《花手绢》小班主题教案是针对幼儿园小班宝宝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歌曲和手工制作,带领孩子们认识不同类型的花朵及其特点,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教案中包括了丰...

2024-01-31

鬼魂和轮回是否真的存在的假设

鬼魂和轮回是否真的存在的假设

假设鬼魂存在灵魂和鬼其实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 ,经过长期思考和幻想得出大胆的假设,这种物质类似于微量电波。之前看过一些记录片或是科教频道 里面 说过 人自身会产生一种叫静电物质,特别是检查脑电波的时候我们...

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