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古代弓箭手都是近战脆皮 谬误(你对弓箭手的力气一无所知)

时间:2023-05-11 06:58:01

相关推荐

古代弓箭手都是近战脆皮 谬误(你对弓箭手的力气一无所知)

许多人受游戏、影视剧,尤其是欧美的奇幻电影,比如《霍比特人》、《魔戒》等电影的影响,一直对弓箭手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很多人都以为古代弓箭手们真的就类似影片中的精灵们一样身材瘦削纤细,甚至还有人认为古代弓箭手们都是近战脆皮,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是射箭,以箭雨的形式杀伤敌军,然后等到敌军接近阵地时就得赶紧撤退,让出战场,让近战兵种上场与敌人短兵相接。否则敌军一旦冲入弓箭手阵地,那么脆弱的弓箭手无法阻挡就会一哄而散。

虽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刻板认知,但这很大程度上真的是一种谬误,只要你了解一下古代弓箭手拉弓要用多大的力气就明白了。

古代弓箭手的力气

拉开传统弓(指古代的各种弓箭)需要很强的力量,因为古代战弓拉力都很大,著名的英国长弓兵们,在与法国的百年战争中,打出了赫赫声威,他们骄人的战绩一度让许多人将横行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当成看起来强大,但其实战斗力很废物的存在。

百年战争

那你知道英国长弓兵们所使用的英式长弓有多“硬”吗?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下文我会将弓的拉力单位统一用“磅数”来表示,一磅约等于0.45千克。

长弓兵

英国长弓兵们在战场上所使用的弓为单体弓,整个弓身大都是由一整条紫衫木弯制而成,其长度大约在1.8米~2米之间。紫衫的木质坚硬而有弹性,但却又不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长一些),因此英式长弓虽然是单体弓,但却非常强劲,拥有极大的杀伤力。

一般来说,战场上使用的英式长弓为了保证杀伤力和破甲能力,其磅数都在120磅(54.43千克左右)以上,考古学家曾按照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世纪英式长弓实物和存世实物为参考,采用相同的材料复刻了一些长弓,经测验这些长弓的磅数都在120磅~160磅(54.43千克~72.57千克)之间,甚至更高磅数的都有。

这把长弓达到了惊人的200磅,30英寸拉距

长弓的磅数如此之高,意味着弓箭手们必须拥有等量甚至更大一些的力量才行,否则根本无法拉开长弓,文中提到的战弓磅数是人拉开弓所能用的最小力量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单手就能拎起54.43千克~72.57千克重物的人,能是身材纤细较弱的人吗?

而中国古代的弓箭手们也不遑多让,宋朝军队虽然拥有神臂弩这样的大杀器,但是宋军同样也非常重视弓箭手和弓箭,宋代弓箭的拉力单位是斗和石(读音dàn,一石为十斗),战弓的拉力一般分为八斗、一石、一石二等几类。宋代的1石等于92.5宋斤(一宋斤等于640克),1石即59.2公斤。所以宋代八斗、一石、一石二的战弓大约等于现在的九十磅(40.82千克)、一百三十磅(58.96千克)、一百八十磅(81.64千克)左右的弓。

小贴士:宋初官秤1斤重是680克,北宋中叶是640克,到南宋初期则减少为625克左右,文中采用的是北宋中叶的标准,传说岳武穆能开三石强弓,真神人也。

清代的长梢弓,在清初时期也都以百磅为标准。清朝武举考试时,有几项考核便和射箭有关,分为步射、骑射等,而武举的技勇考试第一项便为拉硬弓,考场会提供“力弓”让武举考试人员拉弓。虽然力弓并不用于实战,但却是测量武举考试人员力气和武艺的重要工具,考试人员可尝试三次,以在头顶上将弓拉满为准。

清代时,人们用“力”作为弓的拉力单位,一力为九斤十四两,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这里将“力”换算成“磅”,清代1力约等于13磅,也就是大约5.85千克。

技勇考试的力弓分为四个等级,12力(约156磅,70.2千克)以上为“出号”,又称“虎力”,12力为“头号”,10力(约130磅,58.5千克)为“二号”,8力(约为104磅,46.8千克,康熙以前八旗战弓的拉力基本上都是8力以上)为“三号”。清代中期以后,为了避免考生因炫耀武技而无谓受伤,一般不许考生尝试15力(195磅,87.75千克)或更高的硬弓。

大家想一想,能单手举起50到70公斤重物的人是不是猛男?并且与大多数人认知不同的是,人体拉弓射箭主要使用到的部位不是手臂,而是用腰背发力,靠的是背阔肌(用力方法类似单臂俯身哑铃划船),这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古代弓箭手,基本都是膀大腰圆的大兄弟,拥有高大骨架、强壮肌肉,比许多现代人都强壮,否则就拉不开弓,根本不可能和电影、游戏里那些身材瘦弱、注重敏捷的弓箭手一样。游戏里的弓箭手之所以都显得身材纤细,完全是为了好看,并平衡游戏机制,但其实根本不符合生物学定律。

单臂俯身哑铃划船

作者本人是射箭爱好者,习练弓箭已经几年了,像我们刚开始学弓的时候都是从十五磅的练习软弓开始练起,有一定经验后才开始使用三十到四十磅的弓,到现在我主要用55磅的传统弓习练,不要觉得这种磅数的弓拉起来很轻松,如果你没有经过训练,那么你拉30磅的弓都很吃力的,几乎所有无经验的新人都拉不好这个磅数的弓,连拉满都做不到。

作者身高183厘米,体重85公斤左右,目前拉满65磅左右的传统弓都费劲,实在无法想象那样日常使用百磅弓的古代弓箭手们是一副身体纤细娇弱的样子。电影里那些小白脸们看似拉弓射箭很轻松,那完全是因为他们用的是道具,根本没什么力量,小孩子都能拉开。

有人说就因为古代弓箭太硬,磅数太大,弓箭手们才近战脆皮的,因为他们的力气都在拉弓射箭的时候用完了,并且他们为了拉弓方便,还必须轻装上阵,身上不穿盔甲,根本无法和重盔重甲的专业步兵相抗。

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其实还是存在着错误,首先古代弓箭手们在野战时如果不占据地利,根本没有多少射箭的机会。古代军阵对冲,弓箭手通常就是“临阵不过三矢”,因为弓箭射程也就两三百米,这么短的距离,即使是步兵也能很快走过,因此弓箭手们在战场上常常就只能射出几支箭,然后敌人就杀到面前了。

而才射了几支箭的弓箭手怎么可能脱力呢?倒是说弓箭手轻装上阵,为方便射箭不穿盔甲这一段有一定程度的道理,但这也分情况、分地域。

清代武将(身强体壮)

首先欧洲地区在板甲问世后,其大多数弓箭手的上身确实不穿板甲,也不带铁手套,因为板甲对弓箭手来说十分不便,无法发力,而穿戴其他盔甲则没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柔软”的锁子甲。

而没有板甲的中国古代就没这种问题了,因为中国古代使用的铠甲为了方便射箭,都进行过相应的设计,中国铠甲之所以没有铁手套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方便弓箭手射箭。

《大驾卤薄图》

只要看一下存世的中国古画、壁画或雕刻作品就可以发现,所谓的弓箭手都是重甲、兜鍪(头盔)一应俱全,比如《大驾卤薄图》里面连全身铠甲的重骑兵都是随身携带弓箭的。至于介绍唐军军制、军备的唐代兵书《新唐书·卷第五十·兵志》中更是记载唐军人手一张弓,各种近战兵器都不缺,横刀、铠甲是标配,只是有宿卫任务的兵士才不给铠甲:

(征行唐军)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新唐书·卷第五十·志第四十·兵志》

唐代壁画,这些宿卫腰间黑乎乎的条状物就是取下弓弦的弓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中对唐军的弓箭装备率也有相应描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从这也能看出,唐军确实做到了“人具弓一”。

唐代壁画,身穿盔甲,携带弓箭的唐军士兵

记载郑成功军队建制和武器配备的《从征实录》和《台湾外记》中,则也清楚记载了国姓爷(郑成功)军队建制和武器配备,提到了郑军最精锐的铁人军除了有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铁面等项外,同样是人手一张弓,远战近战武器一应俱全,手持的斩马大刀更是骇人:

“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从征实录》

“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台湾外记·卷四》

铁人军

因此古代的弓箭手就相当于是步战全能兵种,面对远处的敌人能够射箭,等敌人冲到面前了,把弓一扔抡起大刀就能继续杀敌,身上还有铠甲防护,要是再能够骑射,那更加了不得了,面对这样的士兵,你敢说他是近战脆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3-12-16 03:0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宁夏网友]203.10.34.228
    弓箭手的力气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微弱,他们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和精湛的技艺来操控弓箭。
    顶5踩0
  2. 伤~2023-10-04 04:25伤~[河北省网友]103.60.239.100
    这种谬误太可笑了,弓箭手在历史上可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绝不是近战脆皮。
    顶0踩0
  3. 夜♂浪漫绿馨2023-07-23 05:41夜♂浪漫绿馨[澳门网友]203.33.79.126
    古代弓箭手虽然距离远,但他们的技艺和力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顶0踩0
相关阅读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 为何士兵打仗时还不停射盾(我们低估古人了)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 为何士兵打仗时还不停射盾(我们低估古人了)

他自卖自夸称,他的矛无坚不摧,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同时又夸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刺穿它

2022-12-03

古代打仗弓箭手为何不射马

古代打仗弓箭手为何不射马

但在古代的战场中,却几乎很少会有弓箭手攻击马,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马并不好射击,这些马匹在上战场时也和人一样都会穿上铠甲来保护自己,

2023-08-29

竖中指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表达嘲讽的国际手势(也可用于约炮)

竖中指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表达嘲讽的国际手势(也可用于约炮)

很多人会比较好奇,这个手势如何能做到全球统一的,但其实竖中指本就起源于欧洲,最早出自英法百年战争,在战争结束时英国弓箭手对法国士兵的嘲讽

2022-12-04

古代打仗为何射人不射马(背后原因很现实)

古代打仗为何射人不射马(背后原因很现实)

在火药还没发明之前的冷兵器时代,弓箭一直是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而马匹和战车的地位就相当于现代战役中的坦克,照常理来说,两军交战应当先攻击敌方的

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