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73年一封给主席的举报信 引周总理勃然大怒(叶剑英:立即彻查)

时间:2023-08-31

可当他仔仔细细地阅读后,他慢慢地红了眼圈,内心也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TIPS:本文共有 44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1973年4月25日,这是特别晴朗的一天,毛泽东从王海容同志手中,接过了一封人民的来信,他一度以为这只是一封平常的来信。可当他仔仔细细地阅读后,他慢慢地红了眼圈,内心也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毛泽东拿起笔写下回信:“寄去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还需统筹解决。”并让当时任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抽出300元,按照寄件的地址,随信件一同寄出。而后,毛泽东迅速下达整顿指令,全国为之震惊。

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为何会引得毛泽东潸然泪下?写这封信的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件事情的后续如何?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负债累累 知青上山下乡

一切都还要从1955年的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说起。1955年8月,根据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有大作为”的理论指示,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领先组成垦荒队伍,到边疆地区开垦荒地。由此,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拉开序幕。

1957年,苏联方突然中止对中方的援助,这使得中央财政对外负债,中国股市持续下跌。到了1960年,中国社会生产赤字,工人失业率直线上升,青年就业问题凸显。而且,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来袭,有文化的知识青年需求,在农村活动方面出现巨大缺口。因此,在这样的供需要求,上山下乡成为唯一的选项。

随后,毛主席下达“知识青年要去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二次教育,这是很有必要的”的明确指示。后1600多万青年被分配到各乡镇,这占据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人类现代历史中屈指可数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由此,上山下乡迎来最高潮。

1969年,为了跟上全国各城市的步伐,福建省莆田县切实做好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县政府开始挨家挨户地动员初、高中生,甚至不惜适应行政强制手段。而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也跟随大部队的脚步,去到离家几十里远的贫穷山区落户务农。

根据当时的政府实施的政策规定,凡是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第一年每个月可得到口粮18公斤,生活费8元。然而,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到了第11个月便已名存实亡。这对于当时经年累月都在山区辛苦劳作的知青而言,无疑是断了经济来源和粮食来源。因此,他们的生活费不得不由家里承担。

对于远在县城的父母,既不清楚自己孩子背井离乡后的生活现况,又要在辛苦抚养老人的同时,为知青支付生活费、贴补高价钱的口粮。这令有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地困难,况且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过大,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知青的活动,大量插队的知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一员,李庆霖16岁的儿子李良模也正在努力地找寻解决方法,以克服眼前各种各样的困难。正如其他的知青一样,李良模所在的插队也不会为下乡的知青提供住处。甚至像李良模一样的外来知青,得到的口粮根本无法全部准确地发到他们手中。

在一天天的重力劳动后,不仅没有好好休息的地方,还没有好的伙食,这让正处于发育期的李良模吃不饱穿不暖。而在得知李良模在生病后,甚至没有钱去医治时,李庆霖很是着急却也无奈于没办法解决当前的困境。他心想,这才刚刚开始,恶劣的情况是正常的,过几年会慢慢好转的。

可一晃几年过去了,李良模等知青所处的困境,并没有如期减少,反而持续增加。这让一直忍让、等待转机的李庆霖内心十分煎熬。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年少的儿子如此辛苦劳作,每天弄得一身伤,却没有得到本该得到的分红时,李庆霖心疼不已。

经过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和忍让,他认识到依据现在的形势,等待是不可能获得结果的,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情况。由此,李庆霖被迫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上访之路。

官官相护 层层上报无果

首先,李庆霖本着“凡事要从根部开始反映”的想法,去到儿子下乡的荻芦公社,向公社党委员会反映情况。然而,问题反应上去了,却没有得到丝毫的解决。他又转向管理知青各事务的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向知青的主管单位的“四个面向办公室”反映,却依旧没有得到回应,这让李庆霖充满了挫败感。

后来,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去到更高一级的民事组,先从自己儿子的困难出发,反映当时的知青问题,然后说明自己在公社、革命委员会中反映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并一一做出详细汇报。

在他汇报结束后,管理人员笑意满满地满口答应了他,说一定把具体情况向省级反映并做出具体整改。李庆霖心怀希望地回到家中,开始漫长的等待。然而,他并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也没有看到知青生活的改善。这一次又一次的无果,把李庆霖逼上了“绝路”。

被逼无奈 冒险上京告御状

数次的上访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让李庆霖感到十分失望。他意识到,这其中交杂的可能关乎各地方官的利益,单从县城组织反映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李庆霖在家里的客厅里,低着头走来走去,期间叹了好几口气。突然,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上书告“御状”,直接向毛主席反映情况。

于是,在1972年12月20日,学校放寒假期间,李庆霖关起门来,将自己反锁在家里,甚至吩咐工人将自己的门窗全部从外面钉上木钉,显得异常神秘。李庆霖顾及到“隔墙有耳”,为防止走漏风声,他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

随后,李庆霖坐在书案前,边注意门外的风声,边动笔写信。由于多次上访,李庆霖早已把知青面临的困难熟记于心。他“奋笔疾书”,仅仅只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便写下了这两千多字的举报信。信写好后,他并没有直接送往邮局,而是经过反复推敲,认真审查后。删去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的信息,添加上自己儿子生活困难,和干部子女走后门的内部情况。这封信完完全全把知青下乡运动的“阴暗面”曝露出来。

之后,李庆霖将信件又誊抄一遍,借着“人民来信”的名义,寄去了北京。然而考虑到之前寄给周总理的信都石沉大海的情况,这次直接写寄给毛主席可能也会被“截胡”。于是,他想到寄给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的外交部王海蓉先生,请其转交给毛主席。或许,这样可以增加毛主席真实收到信件的成功率。随即,他便在信封上写下“王海蓉先生收”。

在当时那个社会时期,“说真话”、“告御状”是需要巨大的勇气,付出代价的事情。由此可见,李庆霖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李庆霖将信寄出去后,他感到片刻的轻松。然而,当走在大街上,看到墙上贴着满满的大字报时,内心却又多了几分忧虑。

字字锥心 统筹解决知青事件

1973年,几经辗转,举报信终于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在读完这封举报信后,他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个作为父亲,却没有办法帮助儿子解决困难的无奈和心疼。

远在山区的青年,大部分都还是十五六岁未长大的孩子,整天辛苦劳作,却拿不到分红,连一顿饱饭都是奢侈。甚至,在劳作中,裤子弄破个口子,也没有钱去买新的。生病了也只能熬着,因为没有钱去请医生看病。下乡知青的生活费,都由家里承担。有些孩子头发长了,连理发的钱都出不起。

这每个锥心的文字,叙述着下乡知青艰苦却无力改变的生活,让毛主席痛心不已。尤其是,读到那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表达得无路可寻的心情时,毛主席潸然泪下,这也就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个场面。

后来,毛主席询问汪东兴,“东兴啊,你去调查一下,看看李东霖是不是党员。如果是党员,可以考虑推选他为人大代表。如果不是,也可以让他参加第四届人民大会嘛。我们现在需要有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

随后,毛主席下发全国严肃整顿指令,令中央高度重视知青问题。为此,于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立即开展中央高层管理“知青下乡”相关干部的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李庆霖信中提到的“知青劳作无分红”、“无住处”、“无医疗”等情况。

这次会议足足开了四个多小时,会上周总理也宣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回信,并郑重地表示,“我们一定要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相关事宜做好,李庆霖同志反映的情况是十分恶劣的,我们必须要彻查”。

会后,国务院农村部军队代表沙风根据中央指示,迅速组织党、政、军结合的工作队,随机分成调查小组,前往全国各地省区调查情况。这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整顿措施,提供了充足的事实依据和充分的准备。

1973年5月6日,李庆霖收到了一封牛皮纸密封的信件,上面有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红色字样。他长吁了一口气,打开信封,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内心十分激动,并在得到毛主席寄来的稿费后,不自觉地泪流满面。

而莆田县委书记在得知,毛主席的回信送至莆田县后,他心里又是震惊又是恐慌。尽管县支部干部中总有人抨击李庆霖,说他告御状是为了给县委抹黑。但是,县委书记却异常冷静,他一方面指令相关人员对“知青情况”进行核实,一方面安排调查人员对李庆霖进行反调查,并对其儿子施加压力。然而,反调查并没有完全进行时,中央便下发了调查督促指令。

通过层层调查,莆田县的知青问题比李庆霖信中所讲的还要严重。而各地有关迫害,打骂,凌辱知识青年的恶性案件,也相继被揭露出来。严厉惩处迫害知识青年的各项举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而李庆霖反映的“走后门”问题也被调查小组披露,并做出惩戒。

由此,李庆霖的“御状”,让全国暗藏的知青事件得到处理,上山下乡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得到缓解,知青的生活开始有所改善。1973年4月29日晚,对于中共中央调查小组揭露的,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六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一同谋划,侵犯几十名女知青身心的恶性案件。

一向平和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央领导人会议上,少见地发了怒火,他难掩生气道,“公安部必须要派人去,面对恶人不要手软,不要退缩,一定要敢管,能管。”叶剑英也愤愤难平,他使劲地拍了拍桌子,说“一定要‘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不久之后,中央发布21号文件,并与李庆霖的信件和毛主席的回信刊登在各大报纸上。由此,李庆霖成为了风靡一时的“反潮流英雄”。也正是李庆霖的直言敢鉴,才为广大执行争取了利益。

可惜的是,李庆霖后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击报复,最终的结局也不好。但是他为全国知青的管理制度和广大知青所做出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1973年一封给主席的举报信 引周总理勃然大怒(叶剑英:立即彻查)》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心计学-物语2023-11-28 04:20心计学-物语[香港网友]203.23.0.65
    看来当年的政治斗争真是激烈啊,信的内容一定非常严重才能引起这样的反应。
    顶3踩0
  2. 见龙在田2023-10-29 12:25见龙在田[山东省网友]121.52.246.79
    @长天秋水这封举报信引发的连锁反应真是不可思议,真想知道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顶33踩0
  3. 长天秋水2023-09-29 20:30长天秋水[贵州省网友]202.14.108.70
    这个故事太惊人了!年代久远却充满了悬念,对历史真相充满了好奇。
    顶9踩0
相关阅读
1952年 王盛荣被指认贪污(毛主席大怒 与周总理一起彻查此案)

1952年 王盛荣被指认贪污(毛主席大怒 与周总理一起彻查此案)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际,有两件事情让毛主席很重视,其一就是有关朝鲜战场上的战况,其二就是一位名叫王盛荣的同志。王盛荣从1952年开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国内开始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

2023-02-02 #历史趣闻

1950年 周总理派张治中南海密会蒋经国(半夜接叶剑英通知: 快撤)

1950年 周总理派张治中南海密会蒋经国(半夜接叶剑英通知: 快撤)

...于是在一次和谈过程中,张治中遭到蒋介石暗杀,若不是叶剑英及时通知,或许张治中与家人早已丧命。一、少年参军光绪十六年张治中出生于安徽,祖父务农,父亲在新开办的工厂做工,一直以来家庭都不怎么富裕。由于在私...

2023-06-16 #历史趣闻

许世友酒量大 却被周总理用三瓶茅台灌倒(更是喝不过叶剑英儿媳)

许世友酒量大 却被周总理用三瓶茅台灌倒(更是喝不过叶剑英儿媳)

...了喝不过周总理,还有一人许世友也喝不过,这个人就是叶剑英元帅的儿媳妇钱铃戈。钱铃戈1945年出生在延安,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钱铃戈跨爱艺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钱铃戈就成为了朝鲜、台湾炮战等前...

2022-11-28 #历史趣闻

国歌有一句话引发争议 连原作者都想改(为何周总理却鼎力保留)

国歌有一句话引发争议 连原作者都想改(为何周总理却鼎力保留)

...组,其中国旗、国徽、国歌的准备方案,交给了马叙伦、叶剑英带领的第六小组。在接到任务后,第六小组当即就此事开展了会议,根据何工,在第六小组中,田汉、沈雁冰、钱三强、等无人作为国歌词谱作为初选委员会。7月15...

2023-06-26 #历史趣闻

1975年 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1975年 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1974年年底,周恩来来到长沙面见毛主席,向他汇报第四届人大会议的筹备情况。在两人几次亲切面谈后,还恰好赶上了毛主席的生日,周恩来细心嘱咐负责人准备了简单的饭菜,为毛主席庆祝了81岁的生日。当天大家兴致都很高...

2022-11-30 #历史趣闻

1947年 地下电台发来喜报(周总理却拍案大怒 事后才知他太敏锐)

1947年 地下电台发来喜报(周总理却拍案大怒 事后才知他太敏锐)

...电报引发的悲剧1947年7月,我党与国民党剑拔弩张,毛主席提出五年内打败蒋介石,国共之战到了决胜关头,蒋介石决定亲自到北平督战。但在这时一个消息让他望而却步。消息中透露,国民党将领孙连仲决定效仿西安事变,...

2023-01-25 #历史趣闻

毛主席为什么没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其实真相很简单)

毛主席为什么没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其实真相很简单)

...进了医院。总理积劳成疾,病情不断恶化。尽管此时的毛主席也已病魔缠身,但他对总理的病还是一直挂念着,几次派人去医院看望,又多次向秘书打听总理的治疗情况。两位伟人同时处于这么严重的病况之中,他们的病榻虽相...

2023-05-05 #历史趣闻

蒋介石若回大陆 会被授予什么样的职位(周总理给出了答案)

蒋介石若回大陆 会被授予什么样的职位(周总理给出了答案)

...基本政策,争取采用和平方式解决,迎来台湾的回归。毛主席也多次提到两岸人民都应以和为贵的态度让台湾和平回归。两位领导的意愿让人民们看到和平的希望。台湾人民也不断呼吁蒋介石与大陆重归于好。眼看自己的棋子摇...

2023-07-29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