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何不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

时间:2023-09-17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

TIPS:本文共有 18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战争。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 。后为扩张势力,矛盾趋于激化,1922年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迎战。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

战争只进行了一周时间,1922年5月5日,北洋直奉两派的第一次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在直系军队占领奉军的战略中枢军粮城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难以支撑,率领残部向山海关方向败退。在败退的路上,张作霖收到了一封通电,内容是,胜败是兵家之常,无足介意,退兵须按照秩序退却,如公无力制止,佩孚助送出关。

向张作霖发出羞辱通电的正是直系军阀将领,吴佩孚。1922年1月底,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打响后,吴佩孚先是出奇兵迂回包抄,使奉军腹背受敌,之后又出动空军策应,在立体攻势下建立了直系军队的胜势。此时,将对手张作霖的奉军追击得一溃千里、狼狈不堪的吴佩孚,正在春风得意。

在吴佩孚看来,击败了奉系张作霖,就意味着北京政府将完全处于直系的掌控之中,只要进一步压制张作霖在东北的权力,直系就可以继续在北京施行军事专制政策。于是,吴佩孚开始与直系首领曹锟密谋,准备向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施压,试图将徐世昌变成直系军阀的傀儡。

徐世昌已经发觉奉军败局已定。在他看来,张作霖的溃败意味着日后的北京政府将彻底被直系军阀把持,而自己大总统的位置还需要曹锟、吴佩孚的扶持,他便决定支持直系军阀势力。徐世昌成了奉系军阀在北京的第二个对手。5月10日,徐世昌发布大总统令,免去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等职位,听候查办。

徐世昌在罢免张作霖职位的同时,又任命了四位奉系将领做东北的封疆大吏:吴俊升署奉天督军,袁金铠署奉天省长,冯德麟署黑龙江都督,史纪常署黑龙江省长。徐世昌此举用意十分清楚,张作霖实力犹存,奉天城依然固若金汤,东三省还是奉系的地盘,如果四位奉系将领执行任命,张作霖必然不会容忍大权旁落,奉系内部将因此引发内讧。

徐世昌的命令很快就有了回复,奉系的四位将领根本不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在他们眼中,张作霖虽然战败,但还是东北王,仍然牢牢掌控着东北地界。他们接受任命无异于虎口拔牙。冯德麟代表四名奉系将领致电北京政府称:北庭乱命,免去张巡阅使本兼各职,并调任德麟等署理督军等语。德麟等对此乱命,概不承认。

与此同时,率军败退山海关的张作霖也得到了自己被罢免的消息。张作霖下令部队停止撤退就地休整,并谋划着对北京政府的回应。1922年5月12日,张作霖宣布东北三省“自主”独立。并开始整顿队伍,收拢残部,观察局势,准备稳步撤回奉天。眼见离间计不成,吴佩孚只得继续施行军事重压,他率领直系军队步步逼近,不给奉军喘息的余地。5月20日,吴佩孚占领张作霖暂时栖身的行营,迫使奉军撤出山海关。

张作霖率军退至关外后,再次对北京政府的罢免令做出回应。他示意奉天省议会宣布响应自主独立的口号,开始在东北实行“闭关自治”。张作霖则当选“东三省自治保安总司令”。5月26日,张作霖安全抵达奉天,他电令张学良赶回奉天,联系英美传教士调停直奉矛盾。同时,张作霖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东三省一切政事与东三省人民自作主张,并与西南及长江同志各省,取一致行动。”

这样一来,直系的吴佩孚一时间进退两难。吴佩孚的本意是希望率领直系部队打过山海关,进击奉天,消灭奉系,直系在东三省便再无后顾之忧。然而,张作霖毕竟在东北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又有日本人的支持;同时,孙中山已经在广东谋划兴兵北伐,吴佩孚的后院并不那么稳固。考虑再三后,吴佩孚下令前方停止追击。就这样,直军兵临山海关后便按兵不动,直奉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在英美传教士的调停下,直奉双方达成了停战的默契。6月9日,双方代表开始在秦皇岛进行议和交涉。17日,直奉双方代表在驻泊在秦皇岛附近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协定。

直奉停战协议签订后,双方划定中立区,如约罢兵回师。按照协议规定,奉军撤回关外,直军不出山海关;两军在三日之内撤离前线,脱离接触;奉军撤完前,直军不许有军事行动。1922年7月5日,随着京奉铁路恢复通车,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何不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6)
  1. YOU2023-12-22 02:23YOU[网友]103.41.160.9
    吴佩孚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不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但我们无法得知他的想法。
    顶30踩0
  2. 轩晨2023-12-06 03:00轩晨[网友]203.24.161.156
    @泡沫 、吴佩孚放过了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的机会,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吗?
    顶30踩0
  3. 泡沫 、2023-11-20 03:38泡沫 、[网友]139.176.217.255
    和张作霖斗了这么多年,为何吴佩孚没有攻占他的东北老巢呢?
    顶0踩0
  4. 水云间2023-11-04 04:15水云间[网友]202.149.247.25
    吴佩孚错失了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个失误吗?
    顶10踩0
  5. 西年2023-10-19 04:53西年[网友]202.21.141.184
    很好奇吴佩孚为何没有先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这或许会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
    顶0踩0
  6. 天边的房子盖2023-10-03 05:30天边的房子盖[网友]202.60.99.129
    吴佩孚为何不攻占张作霖的东北老巢,这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啊。
    顶0踩0
相关阅读
曹锟为了当总统 连直系的军权都不要了(结果让吴佩孚捡个大便宜)

曹锟为了当总统 连直系的军权都不要了(结果让吴佩孚捡个大便宜)

...就传遍了四方。二、曹锟大意失荆州,接连错失主动权。第一次错失主动权。曹锟做了大总统以后,要管理的自然就是整个国家的大事了。那么直系的军队咋整呢?吴佩孚早就在悄无声息中,将直系的军队全部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2022-11-25 #历史趣闻

张作霖的死是日本人做的还是苏联特工所为

张作霖的死是日本人做的还是苏联特工所为

...,就命令苏军情报局对张作霖采取暗杀行动。苏军特工的第一次暗杀计划是在张作霖的官邸埋设炸弹,但由于张作霖手下的密探事先探听到风声,在特工交接炸弹时,将其逮捕。 普罗霍洛夫表示,此后张作霖采取了...

2023-07-30 #历史趣闻

奉系老二吴俊升:手握军权的黑龙江土皇帝(真的不想取代张作霖)

奉系老二吴俊升:手握军权的黑龙江土皇帝(真的不想取代张作霖)

...是个大诱惑。那一年,是奉系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节点。即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早在两年前,张作霖插手直皖矛盾时,吴俊升就谏阻过张作霖;如今张打算与直系对决,吴又再次以“保境安民”为由劝阻,张不禁皱起了眉...

2023-06-10 #历史趣闻

1927年李大钊被施绞刑 施刑时间40分钟(24年后调查结果如何)

1927年李大钊被施绞刑 施刑时间40分钟(24年后调查结果如何)

...巷警察厅看守所。一进入看守所,敌人急不可耐地进行了第一次审讯。接着,又多次秘密审讯了李大钊。李大钊先生,身穿普通的灰色长袍,从容不迫地应对着敌人的提问。李大钊知道:自己多说一点,被捕的同志就能少受些苦...

2023-06-07 #历史趣闻

曾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 却惨死于海上(该如何评价冯玉祥其人)

曾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 却惨死于海上(该如何评价冯玉祥其人)

...换倒戈,来回倒腾,将自己的军队发展壮大的。冯玉祥的第一次倒戈行为,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发动的滦州起义。冯玉祥原本是清朝的中下级军官,他起义反清,这不是倒戈是什么?清朝灭亡了,冯玉祥加入了袁世凯的阵...

2023-09-23 #历史趣闻

手枪近战就是渣 清末大内高手告诉你(冷兵器为何永远不会被取代)

手枪近战就是渣 清末大内高手告诉你(冷兵器为何永远不会被取代)

...验,两名实验者还都十分有名,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另一位则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内高手:宫宝田。宫宝田其人宫宝田原本是一个来自穷苦人家的穷小子,才9岁就外出务工挣钱,在一个米行做了学徒工。他每天的工...

2023-07-28 #历史趣闻

民国时期 “座山雕”的实力有多强(张作霖都得退居二位)

民国时期 “座山雕”的实力有多强(张作霖都得退居二位)

...他的家底自然是丰厚的很。你想啊,听说当年东北王大帅张作霖想剿灭他,都没有成功,可想而知这小子势利有多大。而且后来座山雕还加入了国民党,居然由一个土匪头子摇身一变成正牌军,购置了大量杀伤性武器,修筑了碉...

2022-12-28 #历史趣闻

张学良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堂弟(张学成的父亲是谁)

张学良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堂弟(张学成的父亲是谁)

张学良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堂弟 张学成,是张作霖的二哥张作孚的长子,也就是张学良的堂弟。他与胞弟张学文以及三个妹妹在父亲死后一直由张作霖抚养,自然跟张学良也产生了不少交集。 幼年时期,张学良和张学...

2023-06-05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