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李鸿章死后 留下了几千万的家产几辈子都花不完(也难怪后人骂他)

时间:2023-09-18

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他曾代表大清与外国列强们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

TIPS:本文共有 18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对于李鸿章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他曾代表大清与外国列强们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不过,今天我们聊得不是这些,而是他的个人财富。

一直以来,外界都猜测,李鸿章的家产应该有千万两以上。

那么,李鸿章到底有多少钱呢?

曾给李鸿章做过传记的梁启超,对于李鸿章家的内部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他曾经给李鸿章算过一笔账,在李鸿章死的时候,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超过了千万了,而他亲戚们的私人财产也都超了千万。此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美博士,容闳估计:李鸿章死后应该给他的后代留下了四千万的遗产。

不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容闳口中的“四千万”与梁启超的“逾千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梁启超说的是动产,容闳说的是动产与不动产的总和。比如:李鸿章开设的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银行、当铺等经营场所,都是动产。

此外,李家不仅拥有数千顷的土地,还在国内多个地方拥有多套房产。所以,要是把这些不动产也算入其中,那么,梁启超和容闳说的资产数量基本上差不多,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在清朝末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清代中兴的功臣中,数合肥的李姓家族最为殷实,已经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

这里说的李姓家族,大家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李鸿章家族的财富真的有这么多吗?

能不能富可敌国,我们暂且不论。单从地产这一块来看,李家就占据了半个安徽,上海华山路上有半条街都是李家的。

所以,李姓家族做合肥的首富,那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李鸿章的这么多财产,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直以来,对于李鸿章贪污受贿的传闻不绝于耳,但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有人怀疑,李鸿章在1896年代表大清帝国在跟沙皇俄国在签署《中俄密约》的时候,收受了俄方300万卢布的贿赂款。也有人说,1898年,李鸿章在跟俄方谈判《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的时候,还得到过俄方50万卢布的贿赂。

但是,这些说法一直都没有得到证实,而李鸿章是否真的收受贿赂,是否真的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了国家利益,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加以佐证。即便这些罪名成立,他在与国外交涉的过程中收受了贿赂,可是,这与他家中拥有的巨额财富还是不成正比的。

所以,如果非要在钱财方面给李鸿章定一个罪名,那应该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因为,对于李鸿章的财富来源,的确充满了令人不解的谜团。作为一个官员,如果没有收受贿赂,依靠他那有限的工资,如何能拥有这么多的个人财富呢?

都知道,“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这个词在现今很多落马官员的法院判决书中经常出现,这不免引起了人们的好奇。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的收入一定是有根可寻的,为什么这些官员会有不明来源的收入呢?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在于官场中的权力运作,产生了收入的灰色地带。

以李鸿章为例:他从组建淮军开始,手中就拥有了非常大的权力。之后,他又在朝廷内担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朝中要臣,让他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此外,李鸿章还大搞“洋务运动”,并以官方名义建立起轮船厂、采煤厂、招商局等实体业务。这其中,李鸿章掌握了大量股份,有的是“干股”,有的是“虚股”,基本上不用他实际出资,也根本用不着他费心经营,只是坐享其成。

其实,在中国的封建帝制中,手中有权,就意味着“身后有钱”。作为具有奇特的财富吸附能力的权力,李鸿章自然可以从中吸金。虽然有人说:李鸿章之所以被人一直诟病,主要是受到了长子李经方和门徒盛宣怀的牵连。当时,两人仗着李鸿章手中的权力,大兴损公肥私之事。当然,有可能李鸿章的这些财富,是这两个人“运作”而来的。

但是,如果没有李鸿章的权力庇护,他们两个人怎么可能如此嚣张,屡屡得手呢?

所以,还是李鸿章手中的权力,为其积累了巨大的灰色收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晚清时期,李鸿章身系国运,对于他的功与过,后世也是褒贬不一。在当时,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宰相合肥天下瘦”。这句话说得非常巧妙,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既说出了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又将其手中权力巨大,肥了自己腰包的事情委婉道来。

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一个官员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会受到品德操行水平的极大影响。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受提倡经世致用、艰苦奋斗的湖湘学风影响极大,身上皆有一种胸襟全国、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大气。曾左二人终身,都很少以物质生活为念,精力专心于大事。不过,在封建的帝制下,李鸿章手中有如此大的权力,那么,他自肥腰包的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必然趋势了。

所以,“宰相合肥”的情况,在中国帝制的官场上,那就是一个定论。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李鸿章死后 留下了几千万的家产几辈子都花不完(也难怪后人骂他)》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2023-12-17 17:0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网友]103.62.124.127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这样的巨大财富,也可能会带来压力和烦恼。
    顶0踩0
  2. 叶 子2023-11-29 14:12叶 子[网友]118.224.48.65
    不得不承认,李鸿章的财富真的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顶5踩0
  3. #抑琴菲雪~*2023-11-11 11:20#抑琴菲雪~*[网友]43.249.25.182
    管他骂与不骂,李鸿章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顶1踩0
  4. 孤独の薰衣草2023-10-24 08:28孤独の薰衣草[网友]45.112.135.169
    @.°a尐偉家产如此巨大,也难怪后人会有不满和骂名。
    顶0踩0
  5. .°a尐偉2023-10-06 05:36.°a尐偉[网友]202.122.35.96
    这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啊,留下如此巨额的家产。
    顶49踩0
相关阅读
该不该给子孙留钱(李鸿章混血孙子用一生悲剧证明:留财不如留德)

该不该给子孙留钱(李鸿章混血孙子用一生悲剧证明:留财不如留德)

...深得父母喜爱,父亲死后,他与哥哥李厚甫平分了父亲的家产。但因为父死时,母亲尚在世,他又喜欢挥霍,他的一部分家产便被抓在了母亲手里。但即便少了母亲手里抓着的那部分,李子嘉依旧可以富甲一方。“1.3万亩租田、...

2023-10-02 #历史趣闻

为什么说:李鸿章是一个腐败的宰相(看了他的财产之后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说:李鸿章是一个腐败的宰相(看了他的财产之后你就明白了)

...帮李鸿章算了一下账。他说道:“李鸿章病逝之时,他的家产超过了一千万两白银,他给后代留下的个人财富,也超过了一千万两白银。”除此之外,另一位知道内情的人,就是我国历史上首位留美回国的博士:容闳。他说:“...

2023-06-28 #历史趣闻

李鸿章给后代留了多少家产 比和珅聪明百倍(子孙至今是富翁)

李鸿章给后代留了多少家产 比和珅聪明百倍(子孙至今是富翁)

...果要说谁是最富有的人,那肯定就非李鸿章莫属了,他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种的说法。据洋务运动当中跟他共事过的容闳估计,李鸿章大概给他自己的子孙遗留了4,000万两的白银。其实这还是往少里算了,因为...

2022-12-30 #历史趣闻

李鸿章的后人今何在(一个清华首位院士三个亿万富翁)

李鸿章的后人今何在(一个清华首位院士三个亿万富翁)

...过的,他的兴衰更是和李氏家族紧密结合,那么李鸿章的后人如何呢?下面探秘志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李鸿章的后人今何在李鸿章的后人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学历最高最高最有学识的一个是李道增,他是李鸿章弟弟李鹤...

2023-08-05 #猎奇八卦

李鸿章的后代现状 个个人中龙凤(子孙遍及海内外)

李鸿章的后代现状 个个人中龙凤(子孙遍及海内外)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李道增先生。他是李家后人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他是李鸿章弟弟的第五代孙。1930年他在合肥出生,起初他读的是电机系,后来因为梁思成恩师的关系,转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留校任...

2023-08-06 #历史趣闻

李鸿章简介: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后世多称他卖国贼)

李鸿章简介: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后世多称他卖国贼)

...一,另一方面为了求和,与洋人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被后人称之为卖国贼。1、爱国之心在晚期那个风雨飘渺的年代,李鸿章无疑是有爱国之心的。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

2022-12-10 #历史趣闻

古代家里出过多大的官才能称府(为啥连张居正和李鸿章都没资格)

古代家里出过多大的官才能称府(为啥连张居正和李鸿章都没资格)

...,上面挂着的那块牌子上,虽然写的是李府,但那其实是后人挂上去的。李鸿章在世的时候要是敢这么挂,估计当天就要被弹劾,准备滚蛋了。当然,除了你是皇族之外,还有一种可能,你家有可能被允许称作某府。那就是你家...

2023-05-20 #历史趣闻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人们觊觎李鸿章的陪葬品(同时泄愤)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人们觊觎李鸿章的陪葬品(同时泄愤)

...运动的过程当中也是大发横财,有人估算过,李鸿章死后留下来的资产足足有四千万两。因此李鸿章墓中的陪葬品可想而知十分丰厚,许多人就对此打上了注意。四大名臣谁的下场最惨曾国藩死于1872年,是中风而亡,终年61岁,...

2022-12-18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