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23排行榜 > 综合 > 正文

王羲之的羲都能写错 如何入国展?

时间:2024-03-03

相关推荐

《王羲之》是一部描述中国古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生平和艺术成就的传记。然而,有趣的是,即使是对于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很多人在书写他的名字时,也会出现错误。这是因为“羲”字并不常见,有时会被误写成其他类似的字。但这并不能减少人们对王羲之的尊敬和敬仰。 要了解王羲之的传世之作,人们可以在国家博物馆或其他艺术博物馆观看他的书法作品。同时,一些书法展览和文化活动也会特别展示王羲之的作品和相关资料。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参加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来深入了解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感受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何以艺文兼备?把字写对是前提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审观察

中国艺术报记者杨阳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以下称第十二届国展)入展公示名单一经放榜,立马搅动了全国书法圈,中国书协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公示信息阅读量很快就到了10万+。看到名单后,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颇具潜力的作者不知为何没能入展,记者十分想告诉他,您得先看看作品里的字是否都写对了。是的,把字写对,看似简单的一个要求,却让很多作者与第十二届国展失之交臂——很多作品在审读过后,被指错误百出。在此次展览评审中,记者作为媒体观察员,亲历了展览的评审。而评审中,审读这一环节将那些粗心大意、用字不讲究的作者打得措手不及。

相比以往,此次国展评审设立了专门的审查审读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虽然在以往的书法大展评审中也会对作品进行审读,但由于是评委进行审读,出现了很多问题,“评委在进行审读时,存在经验主义问题,没有严谨的依据作支撑,也有一些评委有跟风现象,进行盲目投票,并且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和‘艺’的尺度拿捏等问题。”此次展览审读专家组成员李刚田说。为了保证此次展览审读水平,中国书协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和国内高校书法、文字学、文学等专业20余位青年学者,形成审读专家组和审读小组,共同组成审委会。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环节?“一段时间以来,展览作品中存在大量错别字和错漏诗文,自撰文辞也常常出现格律乖谬、文理不通等现象,大量作品还存在着礼仪失范等问题,文化品质令人担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此次展览审读审查委员叶培贵说。

审读环节设置在每一书体的作品进行复评之后。复评后的作品被送到审读组后,先由审读小组成员对作品进行逐字、逐句、逐篇审读。但具体审读什么?中国书协的审读审查准则上已清楚标明:“核查抄录古今诗文作品书写内容的正误,评判自撰诗文水平的优劣,以及字法是否符合规范,如篆法、草法及楷、隶、行写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形讹、错别字等。”

需要进行审读的作品,各书体加起来共有1300余件,因为需要长时间连续进行审查审读,又加上作品尺幅多种多样,记者在现场看到,起初审读小组的成员们还都在坐着看,但是到后来出现了各种姿态,有的站着看,有的甚至趴在地上看。为避免主观性、经验性误判,对于存疑问题,他们还要不时去核查权威版本工具书,以及让监委监督工作人员调出作者提供的使用版本说明及《疑难用字表》进行核查。不得不说,审读工作不但是一个脑力劳动,还是一项体力活。为保证审读质量,经审读小组审读后的作品会再一次送到审读专家组中,由审读专家进行进一步把关,“在这一环节,我们要确认审读小组标注出的错误是否准确、是否有疏漏,确保标准统一。”李刚田说。如此周折,只为能更好地保证审读质量,不放过一个错字,也不冤枉一个“好”字。能进入审读环节的作品,是在全国众多来稿作品中评选出的佼佼者,其“艺”的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在审读组的“聚焦”下,众多“文”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错字、漏字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在审读现场还发现有作者在提供的释文中贴上权威版本的封皮,而后附内容居然为自造,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实在可笑。“在文本方面,很多有问题的作品表现在版本来源不明、语句不通,以及脱文、衍文等现象也很普遍。自撰文本方面问题多表现在诗词不合格律、格调不高,散文主题不明、文义不通、文辞浅俗等。”此次展览审读小组成员田熹晶介绍。

叶培贵在审读后,将此次国展作品审读出的问题归纳出六大类重点错误:

第一类,对文史常识太过疏忽,比如“鍾繇”写成“鐘繇”,“王羲之”写成“王義之”等,至于“里”与“裡”、“余”与“餘”混用,就更多了;

第二类,随意改变古文字形——笔画的连断、部件的布局,有时候事关意义,有些作者擅自处理字形,造成失误,如把“金”“黄”两字随意平列组织在一起,变成了“鐄”字;

第三类,食古不化——汉字在历史应用中,出现过包括“古人犯错”等十分复杂的各种情况,其中许多错误早已被指出,但有些作者却完全不了解继续使用,如六朝造像记中的许多别字;

第四类,为形式而形式——古代不同用途的书写,往往会因为礼仪等原因,形成不同的格式,如书信里的“平阙”,有的行短、有的行长,有时文中还有空缺,但是有些作者不了解这些规范,仅仅因为长短参差,就随便采用了这种格式,更有甚者随意把一篇文章“肢解”成各种段落,用不同大小、不同字体组合在作品中;

第五类,缺乏版本知识,随意抄录——最有“趣”的一件作品是,网上版本中有两个空缺字,用“囗”表示,而在权威版本中这两字其实是存在的,但作者居然在作品上直接就把两个“囗”也抄录上去;

第六类,缺乏传统文体知识——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自作诗文中,表现为不懂诗词和对联格律,有位作者用了古人的文辞,但也因为不懂对联格律,把非对联写成了对联。

在审读后,审读专家组会把审读结果分为“没有问题”“一般问题”“问题严重”三类,带着这些“问题”作品,全体评委、监委、学术媒体观察员集中进行审读陈述——将作品审读标注的问题向全体评委逐一作出陈述,并对自撰诗文作品水平的优劣作出评判。在这一环节,审委会只陈述问题,不参与作品的艺术评判,不投票决定作品的取舍。“对于作品,评审站在艺术表现的立场,审委会站在文化的立场,评委和审委两权分离才能既把握了文化观,又搞活了艺术表现。”李刚田说。

审读陈述后,全体评委再集体审看审读结论有问题和没有问题的全部作品,之后对问题严重作品再次进行投票表决,超过半数评委同意,作品淘汰。“十二届国展的审读工作虽然紧张、繁重,但是提高了入展作品‘文’的质量,将问题严重的作品指出来,为评委最后一轮投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依据,杜绝了以往凭感觉投票的弊端。”田熹晶说。虽然中国书协提出,审读采取“积极倡导,适度从宽”的思路,叶培贵也表示:“审读时充分照顾了‘文’与‘艺’、‘纠错’与‘宽容’、‘当下现状’与‘日后提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过度苛求。”但是每种书体,有一般问题的仍能有上百件,严重问题的能有几十件之多,没有错误的作品大概只能占到三分之一。据中国书协的最后结果公布,本环节共淘汰282件问题严重的作品。在审读陈述现场,当看到许多艺术性很强的作品被指出有严重错误时,尤其是有很多低级错误时,现场无不感慨连连,已经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最后因自己的大意与国展擦肩而过,实在可惜。

有人认为,审读环节的设置没有在征稿启事中标明出来,让作者没有注意这一问题,如果重点标明会进行审读,结果会大为不同。其实通过对比第十一届国展和第十二届国展的征稿启事就可发现,第十二届国展征稿启事中新添了“坚持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一条。再者说,如果真把审读环节字字确凿标明出来,错误率真的就会大幅度降低吗?只能说,在中国书协此前的引导下,此次展览相比以往,错误率已经有所下降,但要想把错误率大幅降下去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关于审读环节,虽然在国展的评审中是第一次单独设置,但在此前的“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和“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等中国书协的大型展览评审中都进行过严格审读,并且对审读数据进行了公布,曾经参加过以上两次展览审读的田熹晶介绍:“‘现状与理想’展中,审读发现错误率比较高,文辞有错误者要重写,结果在104位作者中只有18位没有重写,仅占总人数的17.3%。‘源流·时代’展中‘我书我心’部分,文辞全部要求自撰,程序为作者在创作前提交自撰文本,由专家审看,对作者用词、行文、诗词格律等方面进行纠错,没有问题的文本约占总数的20.8%。”

此外,叶培贵在参加完审读工作后,又参加了最后的面试环节,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面试试卷中的命题创作,中国书协提供的是繁体字版本,有不少作者居然根本不看试卷,径自把“深山何处鐘”的“鐘”写成“鍾”,把“安禪制毒龍”的“制”写成“製”,把“慶曆四年春”的“暦”写成“歴”,令人大跌眼镜。如此看来,一次次公布审读数据,并没有把当代书者全都唤醒,“艺文兼备”还只有少数作者能做到。

此次国展专门设立审委会把很多对自己作品不负责的书者筛选出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展的作品质量。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对一名书者而言,保证书写文辞的正确不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吗?“是错误根深蒂固?还是根本缺乏对文本的尊重?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至少说明,这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叶培贵说。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王羲之的羲都能写错 如何入国展?》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4)
  1. 硪德1.輩子非你不②╰つ2024-03-03 09:40硪德1.輩子非你不②╰つ[四川省网友]116.169.148.114
    入国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机遇,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顶9踩0
  2. 米粒儿2024-03-03 09:26米粒儿[江西省网友]1.207.185.227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深不可测,羲都能写错也许是他为了突破传统的一种尝试。
    顶10踩0
  3. 不想了,唉!2024-03-03 09:11不想了,唉![安徽省网友]203.8.169.69
    如何入国展,可能需要更多的展现个人风采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顶0踩0
  4. 紫色的围巾2024-03-03 08:57紫色的围巾[江苏省网友]203.208.58.45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羲都能写错也是源于他的超凡境界。
    顶22踩0
相关阅读
谢道韫简介:东晋时期诗人 王羲之二儿媳(咏絮之才)

谢道韫简介:东晋时期诗人 王羲之二儿媳(咏絮之才)

据说有一次她的叔父谢安问她毛诗哪一句最佳,她回答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2023-08-14 #历史趣闻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书法精湛(王羲之)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书法精湛(王羲之)

王羲之曾经在东晋皇帝祭祀的时候,在木头上为东晋皇帝书写文字

2023-09-18 #历史趣闻

快雪时晴帖的作者: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

快雪时晴帖的作者: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

快雪时晴帖是作为一封信写成的,全文一共28个字,是王羲之独创的一部行书的书法作品,主要描写了王羲之在雪天时对亲人及朋友的问候,作品中全局都富有一

2023-09-05 #猎奇八卦

王敦为什么要杀王羲之:叛乱计划被听到(装睡躲过一劫)

王敦为什么要杀王羲之:叛乱计划被听到(装睡躲过一劫)

但很少有人知道,与他同期的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敦曾经想要杀死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跟探秘志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3-05-22 #历史趣闻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起初是王羲之书法刚劲)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起初是王羲之书法刚劲)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刚劲,导致笔墨渗入了木板三分的深度,以此来表达王羲之的书法造

2023-05-30 #探索发现